重要消息
安太歲及點光明燈活動可到農曆2月底以前。 正月十六開始天天可補春運制年煞,請攜帶五種水果+一包餅乾+三碗米+乾淨衣服一件上午10:50準時到。

106年問與答-3

 

3.問:為何師父在關房所寫的分享似乎在寫現今的現象又似有人問您答?

答:這麼說吧!大約在關房半年上下吧!突然感受感受到我與眾人無別,過去日常生活中我曾有的起心動念,就是眾人心中的起心動念,於是開始寫分享文,自己也在分享文中成長。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6年問與答-2

 

2.問:出家與在家有何分別?

答:出家調伏心性漸離欲妄走向清淨,遠離六塵解脫輪迴之苦。

在家大都追尋欲妄貪愛六塵走向雜染與煩惱痛苦相應,相續輪迴。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6年問與答-1

 

1.問:何謂三皈依?

答:皈依佛的覺性、佛的智慧光明。

皈依法的道理、方法,啟開慈悲喜捨。

皈依僧的戒行、清淨、自在、放下。

最重要的是皈依真理自己的佛性。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28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說是緣起生滅之法,「解」是空,一切皆妄念生;「行」是智,啟發菩提心;「了」是解脫之性,本具足的真理,能說能看都是心外之境,生滅虛幻不實。所謂「緣起性空」是要我們清楚認清宇宙的變化,不離我們內心的執著妄念,一切皆是自心妄念幻化出來,循各人虛妄的業力顯現而生,因無自性,所以稱名為「空性」。廣行菩薩道是智慧的印證,明瞭性空的實相,見到真如本性,還回自己本來的面目,解脫了輪迴之苦。「迷」在於萬法為真,「覺」於萬法皆空,若無世間法,不需出世法,無假無須真,無染無須淨,世法非世法、真非真、假非假、染非染、淨非淨,一切性空之原故。一念妄動,造就了真假、染淨、宇宙萬物,顛倒了是非業力的輪迴,有了佛與眾生,佛為一位覺者,示現佛陀之見,無我、法二執,引導我們認識我、法二空,凡夫眾生因迷失去了覺性,而成為凡夫,本無差別,因一念迷而有了相的差別,實無差別,本人人具有如來本性。具有非現有,仍就要努力依佛陀之教理次第而修,撥開虛妄幻化的我、法二執,走向光明無礙清淨之實相。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27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一刻不停的妄動,能擁有一剎那的安住不動都不容易,在現實中的生活,很難讓自己的心處於不動,大部份的時間都處在於,與雜染的欲妄相應,總把心隨著世俗的一切境緣而飄浮不定,困在裡頭難以自拔,迷惑顛倒的生活著,認假為真。想想我們一生又一生,不斷的相續輪迴,這樣不苦嗎?很苦,不是嗎?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想要解脫必須改變自己的妄念,從雜染的欲妄轉向清淨的智慧,與真理相應,只要能與般若相應,就能得到妙智慧。為何與智慧相應還得多一個「妙」字,因妙無言無語卻不離一切相,在一切相裡修無所得,妙沒有任何的界限,而能貫通萬法不受阻礙,它遍滿虛空無所不在,說妙無一法可得,卻不離一法,讓我們無證而證,無得而得,這就是般若的妙智慧,一旦與般若相應,就能超脫於生死的輪迴,走向成佛之道。

妄念可以將我們帶入輪迴的苦,也可以帶我們解脫,只看自己的那一念妄動,是往雜染的欲妄追尋,還是往清淨的解脫,有了這四大和合的身,就離不開妄念,善法惡法也是從那一念生。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25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攀緣有二條路,一是走上解脫,二是走上輪迴,基本上只要起心動念,就是屬攀緣。有善根因緣的人一樣在攀緣,他走向解脫的光明大道,往善法攀緣,如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修學佛理,讓自己的心自在快樂而無負擔,更不為欲妄而攀緣。另一種的攀緣,是在人情是物上積極的拉攏各人的交情,所做都在世俗法裡,且心中有計較比量的心、有分別、有非份之心,同時也會出現心裡矛盾與負擔。非不能有各人的人情事物往來,而是心不能有貪念的欲妄,隨順因緣,若都攀緣在人情事物上,是走在輪迴的路上。

從一開始與大家結緣時,我就與大家說,沒來沒去沒事情,有來有去全是非,大家能在同一個團體相處,這是一份緣,若你想擴展這個緣,就稱為攀緣。基本上緣是前生來的,攀緣是今生造就的,只有緣是無是非的,平等的相處,一旦起了攀緣的心,就會有種種的分別與是非,也讓自己不自在,而產生煩惱。攀緣是不定的變化無常,善緣惡緣往往在一念之中,就轉變了,若真心想修行,應遠離攀緣心,才會解脫於輪迴之苦。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24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修行之人不離一切法,而心無一法。行於一切法,亦無一法可行。大乘經典部部都明確說明,心無所住亦無所得,無得而得,也非無所得,心有所得有所住,非佛所說。楞伽經百八句所說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全部的經義,一切諸佛所說,而百八句,句句都顯示了諸法空性無有一法,在無有一法修回本來的面目,既然無有一法,如何修,就在大慧菩薩一問,佛一答中,善巧說明了眾生的顛倒迷惑之因,詮釋了何謂實相之果。眾生有迷,佛才有所說,隨眾生機緣而所說,心未曾有所動,凡夫見佛有所說,是因眾生心有所動。譬喻,拈花而笑的公案,迦葉尊者見佛陀手上拿了一朵花而微笑,成為了禪宗第一代祖師,就是迦葉尊者心無所動與佛之心不動是相應的。

法無定法,一切法皆因緣所生,眾生根機不同,佛陀應機而隨類解說,各人所解有淺深之別,非佛所說有深淺,不管所解之義是深是淺,一切善巧方便之說,不離於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生死輪迴之苦,早日尋回本來的清淨。修學不能離開於文字,卻也不能執著於文字,要依義而不依文字,才能超越文字的障礙,見於實相。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21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在未證清淨本性,六道是存在的,六道在何處,在你的一念心相應,你的心有正知正見,就與正知見相應,你的心善所做就與善相應,你的心有神就與天相應,你發菩提心就與菩薩相應,你的心清淨就與自性佛相應,諸法無所得。你的心邪念,就與邪知邪見相應;你心中有鬼,所見就不離鬼;你的心惡,就與是非相應;你的心有貪、瞋、痴,就與攀緣相應;你的心雜染,就與顛倒相應、就與三惡道相應,法無定法萬法唯心造,是善是惡不在於外境,一切境是因緣生滅,累劫果報的顯現,心不起念則無是非。

現今的娑婆亂象,把六道拿來當神通用,妄想已成佛、成菩薩、成能見神見鬼,失去了佛陀當初講六道的實義了,佛說六道非六道自心六道,是要讓眾生明瞭輪迴之苦,要我們好好修學警惕自己不再受輪迴之苦,非追尋在相上而執著在相上,迷惑相為實而非真實,相是一個助緣,要轉變的是我們心如何不被境緣轉,而能離境修境心無所住,在有生之年,能轉過去生所造的業力為我們的助力,了脫生死之輪迴。反觀你現在的心處於何處,就看你現在見聞覺知是與哪處相應,便能知自心現在何處,將往何處。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20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反觀自省若不離對立分別,當再到境緣逆境,心情就又受傷了起伏不定,真實的反觀是離相不住相,而見到自心的不平等,計較分別,同時見到他人的善。所謂的慈悲就是平等的心,我們都是凡夫眾生,所修行的路上對被世俗的瑣事給障礙,這是人之常情,不能有錯誤的見解,認為修行人不該還有世俗的煩惱,其實修行的人遇到逆境的時候,是能勇敢去面對接受,而去轉變逆境,畢竟我們都是帶業而來娑婆的,不是嗎?

在現實的生活中,總有許多的對與錯,困擾著我們,若我們解決問題在相上,可說一境未平又一境,因為每一個人都活在自覺妄想境界中,總自認為自己的妄想才是真實,迷惑顛倒在於其中,才會有許多的紛爭。境緣的好壞順逆都在我們自心的一念,一念妄想在相上分別對立,就成為相續的流轉,一念因緣性空就平等了,斷絕了相續。

或許在人生的旅途中,因有接觸到佛法,遇緣對境時,知道因緣果報循業現,錯不在別人是自己的業力顯現,話雖如此說,內心仍就有對立的分別,也是難以平衡。所謂反觀自省,是要覺醒攀緣境的心,而知「錯」是知道自心的不平等,而轉變自心的不平等。修學的過程中,會遇到逆境是很平常的事,各人都有業力在身才會輪迴,只要有正知正見,選擇正確光明的大道,新業不造,總有了業之時。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年12月19日  一惠法師小便箋

 

修行之人必須要去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開、示、悟、入才能與佛相應。我們凡夫眾生總是背佛的知見,而與自己習氣妄念所生的見解相應,才會產生種種的是非煩惱。許多的人、事、物產生的紛爭,皆因自己緣著習氣妄念,入邪知邪見而不覺,只要是背佛的知見,失去清淨的心,所想的在佛理來說,都是邪知邪見,皆是自己妄念所緣起的業因。佛法如浩然大海無邊無際,有許多的方便法,最終都不離唯心所現,真如本性亦不可得,因為「有」所以佛陀才施設善巧方便,引導我們認識「無」,而非有也非無的緣起性空也是一種方便,真如本性亦非佛出世才有的,也非佛滅度就無,本來就具足的,所以無所得。簡單的譬喻,一個水梨的甜,不是因為你吃它才變甜,也不會因為你不吃,它就變不甜,它本有具足的甜,這樣應該能了解吧?

我們人人皆具有本來的佛性,不是你修才有,也不是你不修就沒有,不修被習氣雜染覆蓋,你無法與它相應,修是把習氣雜染消除,顯現清淨本來的面目。沒有佛陀的善巧方便,我們是無法理解到我們本來具足的佛性,所以要去多讀佛的經典,從經典裡去解開佛法的真實義,依教奉行。

 

                                                                                      ~釋一惠~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