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為什麼要剃光頭?落髮的意義?




 00001.jpg


 


 


和尚為什麼要剃光頭?/心律法師


有位年輕的朋友問我,經常在小說中看到某人看破紅塵,落髮為僧,遁入空門的說法,剃光頭似乎成了和尚的標誌,請問修行是必須出家嗎?出家人一定要剃光頭嗎?

潛心向佛,修行不論出家在家;而出家,因為身處佛門淨地,更可心無旁騖,全身心地修行。所以說,修行,不是一定要出家的,但出家人,是要落髮的。

而關於出家人為什麼要落髮,則有以下四種解釋:


一、落髮以去除世俗的煩惱


頭髮有“煩惱絲”的稱謂,是說眾生頭上的頭髮,代表著他們心裡的煩惱和慾望,虛榮和感情,所以常有“剪去三千煩惱絲”的說法。佛家認為,頭髮是人和世間種種煩惱的聯繫,剃髮就可切斷人與世俗煩惱的聯繫,去除了這些煩惱,方為佛門中人。

二、落髮以切斷親情牽掛


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有絲毫損傷”。身體上的一切,包括頭髮,都是父母賜予的,一定要好好愛護,不能有損害,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敬,對父母的不孝,所以對頭髮看得很重。


剃髮,則表示決心切斷對父母親人的牽掛,一心修行。

三、落髮以示擺脫俗世不良習性


世人有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性和心態,諸如懶惰,無情,冷漠,驕傲、怠慢等等,為了表示脫離這些不良習性的決心,用落髮這種行動來警示自己,也讓他人對自己有所監督。

四、落髮以區別與其他教派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覺悟成佛,開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因為佛祖最初對迦葉等五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而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佛教徒們紛紛剃髮,以至於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499.html)


 


出家為什麼要剃髮/宗舜法師


這個剃髮的風俗在古代印度對於重犯,就是犯了重罪的人最大的一個懲罰的方式就是把他的頭髮去掉。所以在印度一般人是留著長長的頭髮的,包括他的這些苦行的人,頭髮都會非常長,他都不會去剪,這個在當時如果誰把自己的頭髮要剃掉了,他會是認為是自己的奇恥大辱,非常大的恥辱。

佛陀就是為了捨棄這種我是一個高貴人,讓你覺得頭髮非常莊嚴,捨棄這種驕倷之心,所以他在出家的時候是自己拔下利劍剃除了自己的鬚髮。後來佛教也把剃髮代表斬斷煩惱。所以說這個出家把剃髮作
​​為一個標誌是有它的特殊的內涵的


 


所以現在但凡叫出家還是要看看他有沒有剃度,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常常在電視劇裡面看到,有些扮演比丘尼,我們俗語所謂尼姑,她們會頭上留著長長的頭髮,或者說做一個帽子把這個頭髮遮起來,還留著鬢角,這一看就非常不專業,因為沒有不剃頭髮的比丘尼。如果有哪一個比丘尼說是可以不剃頭髮,可以判斷,基本上可以判斷這個人肯定是個假的。所以說剃髮應當是出家和在家之間從外形上的比較重要的區別。當然還有染衣,就是看穿不穿袈裟這些,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標誌。


(http://www.fodizi.net/qt/qita/3902.html)


 


落髮的意義/聖嚴法師



當努力學習做一個忍辱負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別人比,道心自增長。
(二)互相勉勵,不可看不起別人。
(三)不可自卑於學歷低、身體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閒談。
(五)心念系在恆課上,如持咒、持佛菩薩名號。任何空檔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間斷,如此自然能夠消災除障、去煩惱。


從行者身分而成為沙彌,有落髮剃度的儀式,但落髮並不等於升級或升等,而是像徵將以前種種的得意、榮耀或失意、挫折,全部放下,也就是剃除對自我執著的煩惱,如自卑、自憐、自傲、自慢等。

一般人總是對種種得意、榮耀執著不捨,因而產生了自傲、自慢;對失意、挫折放不下,因而產生了自卑、怨恨;但是因緣生、因緣滅,世間的一切現象就如夢幻泡影,畢竟是空的,我們來三寶中求度,隨佛出家,就​​應將這一切的榮辱得失徹底​​地拋棄,把自己當做初生的嬰兒,重新來過。

如果不能將這個觀念扭轉,我們剛強難伏的性格以及根深柢固的習氣則不易去除。而性格不改,煩惱將無窮無盡,縱然落髮,也會為自己增添無限的困擾,為僧團帶來負擔。

我經常告訴前來請求剃度的人,現在的佛教缺少的是有道德、有修持、有悲願的出家人。如果出家是為了寄生於佛教,偷安於佛門,用經懺佛事、化小緣,或者種種的善巧,來獲得信徒的供養,這是在正與邪的狹縫中求生存,是佛教的敗類,將會使佛教步向衰頹之路。

我們法鼓山僧團用盡心血,正積極地推動人間佛教,化俗導迷,淨化社會、人心。如果我們自己煩惱很重、性格剛烈、冥頑不靈,將破壞佛教的形象,阻斷信眾學佛求法的道路。如果出家前的性格、思想、觀念、行為並未因出家而得到化解,反將這些問題帶入僧團,那麼,僧團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將因你而受到傷害。

你們的師父拼命地在弘揚佛法,努力扭轉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形象,以及提升社會人士對佛教的看法。因此,諸位進入僧團後,都應以師父的理念為理念,以常住的方向為方向;如果一出家就有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將與整個僧團背道而馳。既然不認同師父與僧團,又何須來此出家?這種人多一個,對佛教而言是多一分損失,因為帶著棱角、帶著刺,不但自害而且害人。

培養品德與悲願


佛教需要的是有品德、有道心、有悲願,以及有專業學問和能力的人才。基本的條件是品德和悲願,如果出家後依舊保持在家人的習氣,雖有專業的學問和能力,卻不能放下得失人我之心,品德便無法提升,這種人對佛教整體而言反而沒有益處。

所以,準備落髮的人,一定要發大誓願,要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性格,將過去的一切放下,多拜佛、懺悔、念佛、感恩,養成柔和善順、忍辱負重的出家品德。所謂'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要用智慧劍將榮耀心斬斷,用悲願火將得失心焚毀,不要讓煩惱、習氣殘留在我們的身心,戕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千萬不可以自卑或自傲,也不可以看此人不順眼,瞧那人不滿意;挑剔這、排斥那,對這個有意見,對那個有想法。樣樣看不順眼,事事不合己意,這類的人增加之後,僧團將難以運作了。
出家人要‘心如明鏡,身如抹布。 '落髮後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因為還將身體和想法看得很重,執著身體,身上就有很多刺,執著想法,心中便有很多煩惱。若能如《楞嚴經》所說:'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就能用忍辱負重的觀念來調整自己,心無煩惱,所以像明鏡無塵,身能忍辱,所以像抹布清除污垢。如果在落髮之後,發現自己離開了道心,就自摸己頭,既已落髮出家,心生慚愧,立即念佛懺悔。

以退為進,以默為辯


你們的師公東初老人曾經問我,知不知道在家人和出家人有什麼不一樣?我說:'出家人的身分和在家人不同,受了比丘戒是比丘,受沙彌戒是沙彌。


’老人一直搖頭說:‘你再說。 ''出家人不可以結婚、不可以存錢。 ’又搖頭。我實在想不出來,只好請求老人開示。老人說:'我們出家人是以退為進,以默為辯,以奉獻為成就。

因此,當我們面對他人的指責或批評時,不答辯,辯就是是非,要忍辱負重,而且還要積極地努力以達成奉獻他人的目標。
在因緣不許可的情況下,不得盲目地奉獻,當以退為進,保持實力,留得青山有柴燒。虛以待之,並非一味地退而不進。

出家人是以退為進,以默為辯,有道心、悲願心。道心是時常反省自己有沒有驕慢心、自卑心。有些人常為了自己的學歷不高而自卑,有些人則為了身體上的殘缺而自卑,有些人是為了年紀大而自卑。自卑的人全身帶刺,害怕自己的弱點被人捉住;而學歷高、能力強的人易生驕慢,自以為有道心,或比別人還會修行。這都是在家人的心態,會破壞我們的道心,若有這樣的心態,要知慚愧、懺悔。

若自認為有道心,為常住服務多一些、貢獻多一些,指責別人能力差,沒有付出,老是計較為什麼自己要做這麼多,為什麼別人就可以做那麼少,如此驕慢心一起,反而失去了道心,不能平衡。要知道,自己做得好、做得多是應該的,別人少做或做不好,也許是他的體力、智力不勝任之故,要多體諒、多包容。若他來請教,一定要告訴他,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可以​​參考看看,但不一定非照我們的模式做。

學做忍辱負重的出家人

最後,再以數語勉勵大家,當努力學習做一個忍辱負重的出家人:

(一)不跟別人比,道心自增長。
(二)互相勉勵,不可看不起別人。
(三)不可自卑於學歷低、身體弱、智力不足等。
(四)不可閒談。
(五)心念系在恆課上,如持咒、持佛菩薩名號。任何空檔都要持咒、念佛,不要間斷,如此自然能夠消災除障、去煩惱。

聖嚴師父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引自:(http://jt.zgfj.cn/ML/2011-05-28/1183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