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ucket  































無情說法


洞山良价禪師初次拜謁雲巖曇晟禪師時,就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有情是指有生命的人、禽獸、動物等)
雲巖禪師回答:「當然是有情聽。」
洞山良价禪師再問道:「無情說法時,誰能聽到呢?」(無情是指山河大地和有生機的樹木花草等)
雲巖禪師:「當然無情能聽到。」
洞山良价禪師又問:「請問雲巖禪師,你能聽到嗎?」
雲巖禪師答:「假如我能聽到的話,那就是法身,你反而聽不到我說法了。」
洞山良价禪師反問道:「為什麼呢?」
這時雲巖舉起拂塵,對洞山良价說道:「你聽到了嗎?」
洞山良价回答說:「聽不到。」
雲巖禪師說:「我說的法你尚且聽不到,何況是無情的說法?」
洞山良价禪師仍不明白,再問道:「無情說法出自什麼經典?」
雲巖禪師回答:「《阿彌陀經》不是記載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裡,就連樹木花草都會宣說阿彌陀佛的佛法。」
洞山良价聽了,不禁失聲叫道:「啊!是啊,是啊!」意思是無情說法果然是有聖典根據的。
洞山良价禪師終於心有所悟,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其實真正的聞法聽經,不一定用耳朵聽,眼睛也可以聽,說法的人也不一定用口說,眼睛、耳朵、身體都可以說,所謂六根互用,圓通無礙,那才是悟道的妙用。
所謂無情說法,見到天空的明月,忽然興起思鄉之情;看到花落花謝,不禁有了無常之感;「巍巍乎山高願大,浩浩乎海寬智遠」,這不就是無情在跟我們說法嗎?
看到高山,我們就想到要高要大,看到大海,我們就想到要寬要遠。因此,《阿彌陀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個道理





你從那裡來


禪宗六祖惠能最初參見五祖弘忍的時候,五祖弘忍大師第一句話就問:「你從那裡來?」
惠能回答:「我從嶺南來。」
五祖弘忍說:「嶺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沒有佛性啊!」(獦獠,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有獵頭祭祀習俗)
惠能反問道:「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嗎?」
就因為這樣一段重要的對話,惠能深受五祖弘忍的器重,甚至後來將衣缽傳給惠能。而六祖惠能大師也以同樣的問話,攝受了許多門徒弟子。以下舉四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第一、荷澤神會禪師向六祖惠能大師參學,惠能問他:「你從那裡來?」
神會回答道:「我不從那裡來。」
這一句回答,非常受到六祖的賞識。


第二、南嶽懷讓禪師二十三歲時參訪六祖,六祖也問:「你從那裡來?」
懷讓答:「我從慧安和尚那裡來。」
六祖再問:「什麼東西把你帶來?」
由於懷讓禪師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歲才開悟。
第三、青原行思禪師初到曹溪,六祖問道:「你做過什麼事才來這裡?」
行思禪師回答說:「聖諦亦不為。」
意思是說成佛做祖我都不要,還要做什麼?這句答話也大受六祖的看重。
第四、做過唐代國師的南陽慧忠,第一次去參訪六祖時,六祖問了他同樣的問題:「你從那裡來?」
慧忠回答說:「我從近處來。」
由於過去五祖問惠能:「你從那裡來?」開啟六祖惠能入道的因緣,所以六祖以後接引參禪的學人,也都常用「你從那裡來?」來啟發對方、考驗對方,使他對自己生命最根本的來處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其中的真相。提起疑情,是禪宗接機時常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從一個接一個的問答之中,讓禪者終於返照自性,認識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