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惟覺老和尚開示


依緣攝受 引眾入道

恆順眾生的意義,是恆常隨順一切眾生。其中,「恆順」亦有隨緣攝受的意思,所以也可解釋為:隨緣攝受一切眾生。「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菩薩要普度眾生,必須與眾生廣結善緣,如果不隨順眾生,就無法行化導之便。因此,為了達到化導眾生的目的,必須先以種種方便隨緣攝受,然後依眾生的根性,以種種法門教化,令其轉迷成悟。

「恆順眾生」既有隨緣攝受眾生的意思,那麼,如何攝受眾生呢?經論中提出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合稱為「四攝法」。

布施攝──令眾歡喜

「布施攝」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攝受眾生。無論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或為眾生宣說佛法,或幫助眾生遠離種種怖畏,皆是以布施攝令眾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可見布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善行。

愛語攝──讚言勸導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讚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眾生。後漢龐統在稱讚別人時,往往言過其實,有人好奇地請問他,他回答:「現在善人少,惡人多。當有人要行善、增長道業時,如果不讚歎肯定他,只怕行善的人愈來愈少。我努力讚美勸善,十人之中,至少有五人能因此獲得勉勵而繼續他們的善行,這樣不是很好嗎?」

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而布施、愛語都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為。一般人常行布施、愛語,能改善人際關係;人人都能依此而行,則能促使社會祥和,消弭社會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善法。菩薩隨順眾生所好而行布施、愛語,不但能利益社會,且眾生於受益的同時,也對佛法產生好感,歡喜與佛法親近,乃至信受奉行,如此一來,就可以達到度化眾生的目的。

利行攝──利樂有情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眾生,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利行攝」就是行善利益眾生,使眾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佛法的教化。一般居士到道場發心,或出坡作務,如擦佛像、打掃等等,或在行堂為大眾準備菜飯,或禪七時擔任護七的工作,或關懷臨終的人,為他們助念……,這些都是「利行」,都是發自內心真誠的奉獻。藉由這種奉獻的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慳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得福報;同時,藉由這些利行與大眾結緣,將來當我們需要他人幫忙時,也一樣會獲得援助。由此可知,藉由「利行攝」的實踐,菩薩與眾生皆能同霑法益、增益福慧,即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同事攝──為善助伴

所謂「物以類聚」,眾生總是有同樣的因緣才會聚在一起,所謂的「同事攝」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與眾生建立關係,和光同塵,隨同眾生心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薰習。

弘揚佛法必須要有方便,「四攝法」即是為了眾生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施設方便法門。菩薩沒有方便就無法度化眾生;若不度眾生,則無法圓滿菩提佛果。菩薩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平等視一切眾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行四攝法攝受一切眾生。因此,大悲心即如同水一般,能滋養菩提苗,終有一天,它會開出燦爛的菩提之花,成就諸佛圓滿的智慧之果。

隨順覺性 自性自度

此外,還要恆順我們自心的眾生,我們的心當中有貪心、有瞋心、有癡心,有無明、有煩惱,我們現在要把貪瞋癡轉過來。怎麼轉?「煩惱即菩提」。從現在開始起,不起煩惱的心就是菩提心。過去喜歡起貪心,現在不貪;過去喜歡發脾氣,現在不發;過去沒有智慧,現在做什麼事情都要冷靜、三思而後行,就是有智慧。這樣恆順自心的眾生,就能夠轉識成智。所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念心悟了,就是菩提;這念心迷了,就是眾生。時時刻刻保持覺照,使我們的覺性現前、佛性現前,這樣子就是恆順我們這念心,使眾生心變成菩提心,轉無明而成涅槃。


(文章摘自中台山月刊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