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1月4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常聞他人說現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為何演變而成的呢?

現今年輕的夫妻許多已經忘記了什麼是感恩、什麼是責任、什麼叫應該、什麼是不應該,

孩子生下來不是父母幫他帶,就是交給奶媽帶,總覺得阿嬤帶孫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覺得是天經地義之事,總是對父母帶孩子有許多的條件與方法,若是不順年輕人之義或孩子不小心受傷,

就開始抱怨、不高興,假日自己想出去還是把孩子丟給父母帶,繼續過著兩人逍遙的世界,

與孩子相處時間少之又少,孩子長大與父母無法溝通與阿嬤有代溝,造成現今家人之間的距離與冷淡,

想要與孩子有好的感情,要多抽出時間陪孩子,阿嬤不是應該要幫忙年輕人帶孩子,

通常是因體諒年輕人還未有經濟基礎,為了讓年輕人出去把拚事業賺錢,才會帶孫的,

年輕人要有感恩的心,更要有責任心,看到這可別誤認我不認同阿嬤帶孫喔,

而是!要讓大家明白真理,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帶是應該的,阿嬤帶孫不是應該的(心態要正確),

一切依事實真理而行,家庭才會圓滿,也要讓年輕人帶帶小孩,才知道做父母的辛苦,

要感恩父母的慈心,更加孝順,要把一個小孩帶大事要付出很多的心血,還有親身體驗,

才能知道天下父母心,是期望年輕的父母還報父母恩,是否覺的有所疑,出家人不說佛法,

怎談起世間事了呢?

生活其實就是佛法,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離開生活又有何法可談的呢?

佛經上所寫的五蘊,並沒有離開生活,我們的六根天一亮,睜開眼睛就開始忙碌了,

十八界中三十七道品有哪一樣離開了我們的生活呢?日常生活理的起心動念,待人處事哪一樣不是要修的呢?

能落實在生活中的法,才是真法能受用在每個境緣才能稱為修行,若修行與生活分開,

那你所聽聞的佛法就是結緣而已,修行是一步一腳印,一定要次第而成才可。阿彌陀佛。

 

 

解釋: 五蘊===﹝出大乘廣五蘊論﹞

蘊者,積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亦名五陰者,陰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也。翻譯名義云:積集有為,蓋覆真性。是也。

〔一、色蘊〕,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

〔二、受蘊〕,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

〔三、想蘊〕,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六想者,謂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也。)

〔四、行蘊〕,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五、識蘊〕,識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

頁數: 出大乘廣五蘊論

 

解釋:十八界 

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識、所依之根與所緣之境等十八種類之法。界為種類、種族之義。謂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故稱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為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為十八種,稱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識,則為十二處,而六識實際亦由十二處之意處所展開,依此,十八界或十二處攝盡一切法。〔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一、俱舍論卷一〕(參閱「十二處」343)

頁數: p356

 

解釋:三十七道品

 

道即能通之義,品猶類也。合四念處等法門為三十七,皆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品也。

〔一、四念處〕,念即想念,處即身受心法也。一、身念處,謂觀此色身,皆是不淨也。二、受念處,謂觀領受好惡等事,悉皆是苦也。三、心念處,謂觀此識心生滅無常也。四、法念處,謂觀諸法從因緣生,皆無有我也。

〔二、四正勤〕,正謂不邪,勤謂不怠。一、已生惡,令永斷。謂一切惡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決剔,令其永斷除也。二、未生惡,令不生。謂一切惡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一心遮止,令其不復萌生也。三、未生善,令生。謂諸善法,若未生時,當精勤一心勇猛,令其發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長。謂諸善法,若已生者,當精勤一心修習,令其增長也。

〔三、四如意足〕,謂所修之法,如願滿足也。一、欲如意足,謂希慕所修之法,如願滿足也。二、精進如意足,謂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如願滿足也。三、念如意足,謂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也。四、思惟如意足,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也。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義,謂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也。一、信根,謂信於正道也。二、精進根,謂修正法無間無雜也。三、念根,謂於正法記憶不忘也。四、定根,謂攝心不散也。五、慧根,謂於諸法觀照明了也。

〔五、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一、信力,謂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也。二、精進力,謂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事也。三、念力,謂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也。四、定力,謂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也。五、慧力,謂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發真無漏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分別曰見惑,貪愛曰思惑也。真無漏者,謂阿羅漢斷見、思惑盡,不漏落三界生死,異於初果等,故名真也。)

〔六、七覺分〕,覺即覺了,分即支分。謂此七法,各有支派分齊也。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也。二、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也。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歡喜也。四、除覺分,謂斷除諸見煩惱也。五、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也。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也。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也。

〔七、八正道〕,不邪曰正,能通曰道。一、正見,謂能見真理也。二、正思惟,謂心無邪念也。三、正語,謂言無虛妄也。四、正業,謂白淨善業也。五、正命,謂依法乞食活命也。六、正精進,謂修諸道行無間雜也。七、正念,謂專心憶念善法也。八、正定,謂一心住於真空之理也。

頁數: 出法界次第

 

 

                                                                                          ~釋一惠11月4日於竹林精舍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