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1月26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在修行的過程中,經文上及古大德都提及不攀緣,往往有時因緣不解攀緣之意,

誤認為離開人群不與人接觸,躲起來修行稱為不攀緣,沒有與眾緣、境緣的碰觸,

能修行什麼呢?遠離是逃避或著只是克制攀緣心,修行並不離行、住、坐、臥,

與人見面虛寒問暖,是一種關懷,世俗的人情事理、你來我往,這是如常之事,

最主要的是在一切的人情事物中對於一切,心不起分別,不執著、不住在境緣中,

隨著境緣和合的生起,因緣分離而滅,心不所動,若只一味的隔離外境,

不與人相處那較孤僻。

真如本性也非因為修行才有的,人人本來就具足的,是因我們有太多的慾妄,

掩蓋了我們本有的清境自性,慾妄成為我們生活裏目標,把虛幻當成真實,

讓我們的生命在生滅中不斷的輪迴,也把我們無始無明的習氣堆積如山,

緊隨我們在業海中一浮一沉,還把慾妄錯認為生活的本質,失去了原有而不覺,

雖我們生活在現像中,總總的色是無法抹滅的,心迷者隨著色塵境界忙忙碌碌,

不得安寧,在每個剎那變化中不停追尋,為虛幻外境而活,快樂悲傷不能自主,

完全掌握在他人的手上,心不由己,煩惱、無明、痛苦無時陪伴在身邊,

總在無奈中承受一切的不平等,看似無奈,其實是自己內心所造就的,

反觀心覺而不迷者,雖一切境緣相同,浮在眼前的色塵變化無差別,

卻有般若智慧,心不取、不住、不迷、不捨,一切無所得,當心無生不受,

就算遇到再大的境緣變化,也只是等待時間因緣的生滅,本無所住,

最怕的是不解苦空無我,認假為真,太過於溺愛四大和合的身,

為了滿足這個我的需求,失去了清淨,成為雜染,當覺的生命的無常、

事事的無奈、痛苦、煩惱的包圍永遠都無法達到這個我的滿足,

內心才察覺做人真苦,要好好修,找回清境的本性,

是因總總的欲妄讓我們失去本性而迷惑,現今也非去尋找或去修,

只要確確實實認識自己把每個慾妄都除卻,清淨自現。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所講的都不是在外相上修,相就是因緣合和,

本來生滅無常,要往自己內心修,才能見本性。阿彌陀佛。

 

                                                     ~釋一惠11月26日於竹林精舍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