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處是路


有一天,洞山良价禪師前去探望罹患重病的學僧德照。
德照一見洞山禪師,就淒楚地說:「老師,您忍心看著弟子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嗎?」
洞山良价禪師問:「你是誰家的子弟?」
德照回答:「我是大闡提(比喻無佛性之人)家的子弟。」
洞山禪師兩眼逼視著德照,沉思不語。德照非常焦急,就問說:「當四面的高山向我逼近時,老師,我該如何是好?」
「我以前也是從人家屋簷下走過來的。」
「那麼,我 和 老師在屋簷下相遇時,要不要互相迴避呢?」
「不必。」
「假如不迴避開的話,您又要叫我到那裡去呢?」德照著急地問。
洞山禪師指示說:「五趣、六道、十法界,到處是路,你何必憂慮?如果你不放心的話,可以去墾地種糧。」
德照聽了以後,就說:「老師,請珍重!」然後,就坐定入滅了。
洞山禪師嘆息:「你雖然能這樣出去,但是卻無法這樣回來呀!」
德照世緣盡時,仍不忘尋找生死之外的出路,就如他說的,當生老病死逼近時,要如何才好呢?洞山禪師指示他「到處是路」;可是那一條路才是正路?這就不是人人可以找到的。墾地種糧,就是我們還要補因、種因、修因,這才是修道者應該注意的課題。
德照安心入滅,是因為他已經找到出路。可是,正如洞山禪師所說,他出得去,卻回不來。可見就算是一個禪者,要能來去自如,生死自如,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步步不迷


廣東羅浮山的顯如禪師,初訪湖北的大陽警玄禪師時,警玄禪師就問他:「你是什麼地方人?」
「四川益山。」
「益山離此地有多遠?」
「五千里。」
大陽禪師接著問:「那麼遠而來,你還曾踏著地走路嗎?」
「我沒有踏著地。」顯如答。
「那麼你是騰雲駕霧而來囉?」
「我不會騰雲駕霧。」
「那你是怎麼到達這裡的?」
「步步不迷方,通身無辨處。」顯如答。
大陽禪師緊接著問:「那麼,你得超方三昧了嗎?」
顯如答:「聖心不可得,三昧豈彰名?」意思是禪心不可說,有得有失;三昧也不可名。
大陽禪師聽了,就說:「如是!如是!你應該相信本體全彰,理事不二,你要善加護持。」
大陽警玄禪師是宋代的禪匠,十九歲時跟隨叔父智通禪師出家,受戒後就有禪機。例如,他聽《圓覺經》時,就問何名「圓覺」?去拜訪梁山緣觀禪師的無相道場,就問什麼是「無相道場」?他的禪風是好問,見僧遷化,問向何處去?見僧種瓜,問甜瓜何時熟?但如有禪者問他,他都以詩偈來回答。他不但禪風超逸,且文字造詣極高。
顯如禪師從五千里外的四川益州到湖北來參訪,卻說不踏片土,是因為禪者無時空,無遠近,步步不迷,未失方向。在禪中一定要超越,超越有無,超越時空,甚至超越大小,超越遠近。五千里路不踏片土,就是他超越了時空。
由於他們師資相契,後來顯如就在大陽禪師那裡受法悟道,這段初見時心心相印的禪機,關係非常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寶石慈玄慈惠堂 的頭像
    寶石慈玄慈惠堂

    寶石慈玄慈惠堂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