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冤仇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的墳墓,在今河南省熊耳山的吳坂。有一位禪僧,雖然從沒見過達摩祖師的面,卻甘願終身看守達摩祖師的墓園。由於唐太宗曾賜頒此墓「圓覺大師空觀之塔」的封號,所以大家稱這位守墓的禪僧為塔主。


塔主見面問道:「長老法駕光臨,請問是先禮佛呢?還是先禮祖呢?」
臨濟禪師答道:「既不禮佛,也不拜祖。」
塔主不解,問道:「請問大德,佛陀與祖師與你有什麼冤仇?」
臨濟禪師反問:「那請問佛陀與祖師又有什麼恩惠給你?」
塔主茫然不知所對,許久才問道:「那我應該如何自處呢?」
臨濟禪師這才開示道:「泯滅恩仇,體會佛法平等,才能見到祖師的本來面目。」
塔主又問:「如何才是佛法平等呢?」
臨濟禪師以三祖僧璨禪師〈信心銘〉中的偈語說道:「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塔主終於大悟。
臨濟義玄禪師得法於黃檗希運禪師,黃檗「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的禪境,臨濟一定深有契悟。當他來到達摩祖師的塔墓時,以至尊的無求之禮,契入祖心,而塔主不知。臨濟禪師不是佛與祖均不禮,而是自性中的佛與祖早就打成一片。所謂佛與祖已無分別了,又何必要妄加恩仇,妄加執著呢?




我往西方走


南宋玉泉道悅禪師曾任鎮江金山寺的住持,他是岳武穆王(也就是名將岳飛)最尊敬的高僧。


當岳飛被秦檜以十二道金牌從河南開封朱仙鎮召回時,途經金山寺。道悅禪師曾勸岳飛出家為僧,不要回京,但是忠心耿耿的岳飛明知此行不利,還是堅持南歸。
臨行前,岳飛請求開示。道悅禪師指示道:「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
岳飛當時不知其意,直到被誣下獄,含冤遭毒時,方才悟解。那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當天晚上又下起雨來。聽到雨聲,岳飛已預知大難臨頭,一切正好應了道悅禪師的偈語,奉下兩點是「秦」字,意指奸相秦檜。就在這一天,岳飛被秦檜害死在風波亭。
岳飛死後,秦檜問劊子手:「岳飛臨終可有遺言?」
劊子手答:「他只說了一句:悔不聽金山道悅禪師之言!」秦檜得知此事,馬上派遣親信何立帶兵前往金山,捉拿道悅禪師。
就在何立到達金山寺的前一日,道悅禪師聚眾說法,最後說了四句偈語:「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
語畢,即時坐化。當時大眾不明究裡,既悲戚又莫名其妙。
次日,何立率兵而來,大家這才恍然明白箇中原因。
道悅禪師既能預知岳飛的生死,當然也會知道自己的生死,為什麼禪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逃避生死?蓋因生死業力不可逃避也!岳飛逃不過命中的定業,道悅禪師當然也逃不過生死的業力。
悟道的禪師雖不免業報牽引,但悟道後已無懼於生死。生固然很好,死亦美也,禪者早已看破。











 



註1: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經沒有大小、沒有差別,差別與不平等,是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一法不平等。兩百六十個字的《心經》與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平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文殊菩薩十波羅蜜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與《大方廣佛華嚴經》平等。這是平等真法界,不但是無佛無眾生,而且是無法無非法,大家要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


   (節錄自《華嚴經》12-17-0613 【一一國土中,普演廣大音,說佛所行處,周聞十方剎。】)


 


一、平等義:大乘佛法有一名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這句話,是極深刻、極偉大的。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這是不簡別任何人的,人人都可以成佛的 [P2] 。在六道中輪轉的其他眾生,無論如何,也終於會有修學佛法的能力,達到成佛的目的,不可說這些眾生可以成佛,那些不可成佛,而是普為一切眾生的,所以佛法極其平等。比之一般,佛法才是真正的大平等,究竟的真平等。佛法雖是為一切眾生的,一切眾生皆成佛的,但仍以人類為本;其他眾生,要到人的地位,才能發心修學而成佛。所以唐朝裴休的圓覺經序說:佛法是遍為一切眾生的;然其真能發菩提心的,唯在人道。以人言人,佛法是不簡別什麼人的,約本經作三點來說:……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註2: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因此世間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迴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迴的動力,稱之為「業」;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能招感三界五趣的總報者,稱為「引業」,而令此總報體的種種差別得到圓滿決定的,稱為「滿業」。「業」表現在外,並能示予他人者,稱為「表業」,持續潛隱於內的業果力量,而無法表示於外,令他了知者,稱為「無表業」。


  各人所造的善、惡諸業,往後必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當招感果報的受果、受時俱定,稱為「定業」;反之,受果、受時俱不定,暫不受報,稱為「不定業」。


  準此,因果報應不能只看一時,因為業依照受報時間分有:現生造業,現生受報的「順現受業」;現生造業,次生受報的「順次受業」;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報的「順後受業」。


  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才能結果;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諸緣具足,則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自然業果的成熟亦慢。


  不過,儘管果報有遲速,可以肯定的是「因果不會消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部毗奈耶》也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因果業報,如影隨形,眾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一旦遇緣,必起現行,而且「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必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來抵銷應得的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表示惡因,若多加以善因的淡水,則可沖淡惡果的鹹味,轉為甘美。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業報,尚可分為:一、隨重的業報,亦即就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二、隨習慣的業報,是就個人日常的習慣、行為而受報。淨土宗教人一心念佛,目的就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三、隨憶念的業報,是由憶念決定去向,此為臨終前憶念生前的善惡而決定去處。故佛教有對臨終之人說法,或為其助念佛號,或說其生前善行,令其憶念,以此引發善業而感善果。


  《分別善惡業報經》說:「一切有情,作業修因,善惡不等,所獲報應,貴賤上下,種族高低,差別亦殊。」眾生造業,除了有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身形等正報的「不共業」之外,同時能招感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之依報,稱為「共業」。


  業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它是意志力的反應,這個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推動我們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輾轉相生,就形成一循環式的業力推動圈。因此,業有如念珠的線,維繫著眾生的生命,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輪迴不已。


  在佛經中,佛陀曾將業力比喻「如種」、「如習」。譬如植物開花結果,花雖然凋謝枯萎,但保留下來的種子一旦遇緣,仍會發芽、抽枝、開花、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又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裡仍留有香水味道。


  從上面的譬喻可以知道人的禍、福、窮、通,都是自身的業力所感,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造什麼因,就得到什麼結果,善惡果報須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明、上帝能夠賞賜禍福,也不是閻羅鬼王可以任意司掌賞罰。我們要能夠確實的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選自佛光文化《佛光教科書》第二冊第十一課)


 


 


 


感謝薇妮的美圖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寶石慈玄慈惠堂 的頭像
    寶石慈玄慈惠堂

    寶石慈玄慈惠堂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