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1月24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在這一生的生命中,很慶幸自己能有這麼殊勝的因緣,踏上了出家修行這條解脫大道,
能接觸到佛法讓我漸漸認識了真實的我,有這個肉身可說得來不易,在許多的經論中,
讓我更明白修行是因遺忘了,原本的真實面目,借由一切境緣而找回。
而一切外緣皆是個助緣,從前總覺得是外緣的雜染、吵鬧,影響了我的修行,
如今明白境緣看似變化無常,自心不動一切皆止,所有境緣皆是自己內心的一念妄念起,
外緣的境或著聲音是無法吵到你的,能干擾你的是自己內心的妄念動了,
當你的心不住外緣時一切皆無,就如你發無明的時候,是因自己內心有所不平等,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22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學戒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正念謹防犯錯,而非戒他人,戒不僅在相上讓他肯定你的威儀,
更重要的是戒在你的心,每個當下起心動念,都不犯戒律,許多在家菩薩受戒後,
往往忘記了所學之戒是要用在自己身上,而非指責他人是否犯戒,不管他人可否有犯戒,
自己沒有犯了戒才是真的,戒律並非只有出家人或受戒的在家菩薩需要堅守、不能犯。
既使你不學佛、不受戒、不信因果,也不能觸犯殺、盜、妄、酒這些五大根本戒,
想想你不學佛、不受戒,你就可以殺人嗎?答案是不可以的。
不管你信不信因果,你犯殺人的戒造殺因,就得受法律的制裁,坐牢就是果報,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21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進入一個道場修學,最怕的是心無法安住,喜歡攀緣、道聽塗說、不談正知正見,
總在小團體裡說東道事、耳朵輕,聽別人說哪個道場好就往哪邊去,
聽說哪個師父很厲害有神通,心就飛過去了,又有哪個道場如何奇特就靠過去,
可知師父多厲害、修的好、有神通,那都是別人用心修來的,不會跑到你身上去,
這樣子東奔西跑的修行是無利益的,更何況境緣相上是生滅之法,沒有一樣屬於你的,
再說每一個道場度眾的法門不相同,你今天學那個法門,明天學另一種法門,到處跑道場,
把這個道場學的搬到另一個道場去用,實不相應,最後把自己也給弄迷糊了,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19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不讀大般若般羅蜜多經,不知何謂萬法唯心造,諸法無生,因起心動念而造就山河大地,
宇宙大地萬物皆已生法,我們要理解的是自本性空,要修的是心無所得,雖無一法可得,
卻要從方便法中修回本來,大般若經裏字簡單,又一再重複,可以讀得很順暢,
可是稍一閃失,就迷糊了,必須再找回所問才能知所答是何,讀到五冊結束,
是部般若智慧的經,卻也把世間的法、出世間的法、菩薩的道,交代得一清二楚,
可說嘆為觀止,一切所有得皆是方便說,佛的智慧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凡夫眾生能相應的,
但至少我與文字結了善緣,終有一世我能完全明白,當下要做的是如何讓自己,
能在每個當下見到緣起性空而不隨因緣的生滅,而把心住在境緣上。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17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當遇到不順自己意時總覺得我忍一下,其實到底是誰在忍誰?還是未定數呢,
每個人都比較在乎自己的感受,總覺受到委屈,覺得許多事對我不公平,
常覺得自己在忍受他人,而在這越來越講求各人感受的世界,他人又何嘗不覺得他在忍你呢?
在一般來說我們自我認為在忍,其實外表看起來好像在忍,其實內心有太多想法了,
覺得受委屈、覺得不平等、覺得太欺負人了、覺得太過分了,有著總總的計較生氣得很,
這樣的忍只是在積集你的無明,你沒有放下自己的執著,一次、二次、三次你內心積集的無明,
就會嚴重的爆發,若再強忍就會成為心裡的病,這就是我們凡夫自認為的忍,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16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佛陀證悟了諸法無我虛幻不實,得解脫自在,我們凡夫眾生因為執著有我,
產生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能平等對待無我,一切假名假相就無實,
有我的成立就有假名假相,從虛幻的假名假相中找回來本來的面目,
何其自性本是清淨,因妄心我們走進了雜染,要如何離開雜染而回到清淨,
需要從信願行了解修行的次第,又要具備那些條件,有哪些過程要經過,
從總總修行過程中的體悟,明白這個我相,帶來了多少妄念,從根本十惡轉為十善,
從十二因緣裏知道業力輪迴,從四諦見修道發菩提心,行六度發慈悲心,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14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死亡這條路是每一個人都一定會遇到的,也因如此,對於這一塊區域,
許多人都喜歡拿來用著自己自我意識的想法去造作出許許多,各異的說法敬畏祖先,
希望親人能走的安心、能到好的地方,往往失去判斷力任由他人說而迷失了真實,
古人所遺留的習俗是敬宗追遠,要我們不要忘記祖先恩,一些世俗之禮,
理應當要遵守,彌陀經說得很清楚,若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意不起迷亂,
一心稱念才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在生前你必須信、願、行積集資量才能有這種力量,
心不顛倒、意不迷亂、一心稱念阿陀佛。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12日 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般若般羅密多就是代表智慧到達彼岸的智慧,在字義上大家都知道,
在大般若般羅經第三卷,善現菩薩與佛的對答中,清楚的告訴了我們,
佛陀般若般羅密多說的就是平等、無住、無分別,佛陀在一切處覺而無覺,
無覺而覺,受而無受,無受而受,這樣一寫大家就被字轉著走了,搞不清楚,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走進大殿見到地上有一個打破的玻璃茶杯,水也灑了整地,
你拿起掃帚把破碎的玻璃杯掃乾淨,再拿拖把把地拖乾淨,然後就離開,這件事就結束了,
這就是見而無見,沒有是非、沒有煩惱,這就是般若智慧,反觀我們凡夫,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10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在未出家跟出家以後,我的念頭始終都一致,只要是真心為眾生,
諸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你,你的心不是為自己的心,你的願就能成功,
為什麼我一直要大家在修行的路上,把心胸放寬,為自己的事情努力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
為眾生而做你的心是自在喜悅的,既使在過程之中也會有阻礙,但只要方向目標不變,
是為眾生而做都能的得到最後的圓滿。
人的煩惱從何處來,簡單說就是從你自己的身上來,因為想讓這個身住的好、吃的好、
穿的好、睡的好,就不斷的努力追求賺錢,滿足這個身的欲妄,最終又為這個身把所賺來的錢,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年11月8日竹林精舍 一惠法師分享
修行要真正進入狀況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懂得很多、讀很多、
聽經聞法也不曾斷,不見得就是進入狀況了,我們凡夫習氣都非常重,
個性又執著,往往一遇到事情就把所修所聞都丟在腦後了,所展現都能就是未修的那個我,
無明啦生氣口無遮攔全回復了,為什麼會如此?應該是信願不夠,行的不足,
一直都還在門外觀望,一個信願足的人,必會用心行,在做任何事情都隨緣盡份、
自在歡喜,譬如佈施來說,部會用比量的心恆,會量自己力有有多少就佈施多少,
不會免強自己,更不會為了面子而坐,做到佈施捨堅貪的心。
寶石慈玄慈惠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